开放成就“最强地级市”,苏州谋提升城市新能级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80多年前,36名新四军伤病员藏身苏南沙家浜的芦苇荡,在当地群众掩护下,与敌人斗智斗勇,留下一段烽火传奇。
“沙家浜的意义在于,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(苏南东路)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,开展抗日游击战争,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……”1990年春,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在重游战地时写下如此题词。
80多年后,包括沙家浜在内的整个苏州地区,作为沪宁线的重要节点城市,正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开放大都市。靠着与上海毗邻的地理优势,以及自身的拼搏有为,苏州承接上海溢出的带动效应,演绎出一段“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”的好戏。
6月28日,澎湃新闻“建党百年初心之路”全国巡展红色大巴将驶进苏州,近距离感受红色土地上的光荣革命传统、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传统。
苏州“三大法宝”,不断成就苏州惊艳成绩
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,苏州走出了一条堪称令人惊艳的地级市发展之路。
2020年苏州市GDP超过2万亿元,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六。作为地级市,苏州的崛起靠的是扎实的制造业,其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,35个工业门类齐全,制造业能力强,配套能力强、物流成本低,同时拥有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。
经济发展之后,苏州总结出了城市精神的“三大法宝”,张家港精神、昆山之路、(苏州工业)园区经验。
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,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合作的排名前列旗舰型项目,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,开发建设27年来,不仅经济发展水平攀升至国内排名前列梯队,同时也形成了以长期主义、亲商重商、开放包容为内核的园区经验。
苏州工业园区经验被概括为两点,一是高起点规划,一张蓝图干到底;二是亲商理念,企业不应该被管理,而是被服务。
建园之初,苏州工业园区便明确,不能贪大求全,而要选择合适的、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。如今,苏州工业园区更是瞄准了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纳米技术应用等“未来产业”。
其中,生物医药已成为苏州的“一号产业”。生物医药是典型的长期产业,具有高风险、高投入、长周期的特性,随着信达生物等药企成功赴港上市,苏州多年沉淀初见曙光。2020年,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,占全市GDP比例接近10%。
苏州工业园区另一个重要经验是“亲商”。原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潘云官曾回忆,本世纪初园区大量产品要出口,通关却要3天,企业抱怨影响竞争力,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,“最终向国务院申请批准综合保税区试点,把上海通关功能延伸到园区,3个小时就能通关。”
苏州工业园区起步相比中国首批园区晚了十几年,但是在商务部开展的高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“四连冠”,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在中国高新区中名列排名前列。
跳出“地级市思维”,再谋划城市能级提升
随着GDP突破2万亿,地级市的苏州,下一步再上新台阶、赢得大发展,还要解决哪些问题?
城市能级低,是苏州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。江苏省委常委、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近期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,苏州现在碰到的问题比较大的或者比较集中的,就是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”还没有真正形成,由于改革到位,行政配置资源经常发生或是大量发生,这实际上对苏州造成了很大的制约。
比如,苏州的进出口总额是在全国所有城市中能排第四位,占江苏进出口总额的50%,但是国家进出口银行,还不能在苏州设分行,中信保也不能在苏州设立机构,只能设一个办事处。
服务机构或者监管机构如果不能到位的话,实际的发展效率将会降低,而这样的机构长期缺位,就不可避免地对地区发展造成障碍。
“适当的调整”,苏州期待已久。高起点的谋划正在进行之中。
今年初,江苏省级层面曾提出,苏州要“跳出地级市行政理念的思维”,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城市形态等,苏州都要按照“现代化国际大都市”的定位来谋划。
今年“新春排名前列会”上,江苏省委常委、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也表示,苏州谋划自身的发展,早已不是一个地级市的追求;别人评价苏州的工作,也早已不是一个地级市的标准。
“我们要扪心自问,到底有没有自觉不自觉的‘地级市思维’,存在就要坚决破除,加快补齐金融等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。”许昆林说。
许昆林认为,长三角一体化是苏州面临的较大历史机遇,苏州应该更加积极主动,融入上海。
近几年,苏州提出要“沪苏同城化”,与上海错位发展、优势互补。比如科创方面,上海更多可能是0到1的原始创新,而苏州更多会做1到10、10到100这种产业化转化,因为苏州具备制造业体系齐全且综合成本相对较低。“沪苏同城化,相当于上海人多了一个金鸡湖和阳澄湖,苏州人多了一个陆家嘴和外滩。”
同时,许昆林认为,苏州也要守好核心,也要继续打造自己竞争的比较优势。“绣好双面绣”,打响苏州制造和江南文化品牌。
来源:澎湃新闻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