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绑后,苏州房价还会翻1倍?

新苏州 2017-11-21 12:43:00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改革开放近40年,中国创造了工业化、城市化的奇迹。于是,研究解析城市发展前景,不但成为一门“显学”,更成为媒体和网络热衷的“话题”。 有作为,才有地位。由于地区生产总值、财政收入等各类数据长期名列全国各大城市前10名,”普通地级市”苏州成为频频被选中的“样本城市”之一。对此,见证成长的很多苏州人感到

改革开放近40年,中国创造了工业化、城市化的奇迹。于是,研究解析城市发展前景,不但成为一门“显学”,更成为媒体和网络热衷的“话题”。

有作为,才有地位。由于地区生产总值、财政收入等各类数据长期名列全国各大城市前10名,”普通地级市”苏州成为频频被选中的“样本城市”之一。对此,见证成长的很多苏州人感到“与有荣焉”。

但伴随苏州的“砥砺奋进”,网络上各种议论和话题如“黄河泛滥”,热捧的话不少,批评的话也不少。其中不乏:苏州只长骨头不长肉、苏州工业园区没有蚊子没有鸟、苏州经济就靠外资、苏州人都是打工仔等奇谈怪论。

最近二三年,苏州经济增速有所下降、固定投资有所下降、然后房地产价格迎来一轮大涨,对此各种议论颇多。极端一点的,甚至直接摘录一些统计数据,然后咔咔得出结论:苏州在下降,苏州在萎缩。

改革开放四十年,各种“等级制”日渐淡去。但很多人好像就是接受不了:普通地级市苏州凭什么总是高居“全国第X”(X为个位数)。这不正常嘛,于是各种唱衰绵绵不绝。

对此,本文试做一些解析。对错与否,不需公论,自有未来的事实作出证明。

苏州投资大撤退?

先看数据吧。苏州市统计局发布的今年1—9月宏观经济数据,如下图。

“大盘”总体飘红,工业经济回暖,社会消费旺盛,财政收入雄厚。但是有两个显眼的“绿色”: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.5%,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下降3.3%。

这样一份“成绩单”,打个“良好”应该问题不大。但网上有篇奇文,直接给出彪悍的结论:

 固定资产投资下降=苏州产业经济顶不住了  

这个“神逻辑”,真是让人瞬间懵圈了。

既然说到固投与经济的关系,那就拿深圳与苏州比一比吧。上数据!   

*** 小数点后四舍五入 ***

       

很明显:2011年—2014年,苏州固投比深圳霸气多了。2015年、2016年,苏州固投连续两年小幅下降,但固投总额仍然比深圳高得多。

2011-2016年,苏州、深圳固投总额分别是33773亿元、16739亿元,苏州是深圳的2倍!但整体经济表现呢?

*** 小数点后四舍五入 ***        

短短五六年时间,差距从原来的一千亿,扩大到近四千亿。这说明什么?

 没有固投是万万不能的,但固投不是 全能的! 

看到固投下降几个百分点,就敢得出结论:苏州产业经济顶不住了。不带这么玩的吧!

苏州已进入“后工业化时代”,对技术含量低、带动能力弱的普通工业项目兴趣不大了。固定资产投资稳中略降一点,特别是其中的工业投资降一点,这是坏事吗?

可喜的是,如今苏州的固定资产投资,三产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50%。这是经济转型的明证,工业项目少一点不是问题,向科研创新要效益,向龙头项目要效益。

苏州现在喜欢什么投资项目?举两个栗子:

 

研发类的华为苏州总部及研发中心

位于桑田岛,正在建设中。总建筑面积76万平米,包括14栋办公研发用房及配套设施等,预计2019年1月竣工。据说,未来华为研发人员将达2万人。

工业类的康得新“两园一城”

今年11月2日,康得新“两园一城”落户张家港,项目总投资1800亿元,计划分期实施,到2025年全部达成。(两园一城:康得新航空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、康得新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园、康得新未来城)

固定资产投资,难道非要一路高歌猛进才是好事情?这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吧。就算符合,以苏州的城市能级也做不到啊!

正所谓:一张嘴,两层皮。

如果苏州固投在2013年突破6000亿大关后,继续保持大幅增长,恐怕又会成为苏州经济患上“投资依赖症”,经济运行质量低下的证据了吧?

至于苏州的外资,更是板砖横飞。

以前外资蜂拥到苏州,网上到处流传苏州是“外资殖民地”、“血汗工厂”,而且“离开外资就没什么了”。

现在受各种因素影响,苏州新增外资有所下降,并且有些厂关门了。哇咧,这又成为“外资加速撤离”。

何必呢,心大一点。中国不一样了,苏州也不一样了。正常的波动、调整,用得着大惊小怪吗?

劳动密集型的外资项目少了,这是外资的选择,也是苏州的选择。

苏州房产萎缩了?

强力的限购措施,席卷全国各大热点城市。苏州也不例外,于是今年苏州房产成交量大幅下降。

网上能查到的2017年统计数据是:

下降幅度确实很大。可是,凭这个就能得出“苏州房产萎缩了”的结论?

想想吧,从下降57.5%到下降34.3%,这意味着什么?

还可以反过来想想:在限购措施很严厉的情况下,仍然有这么大的一手新房成交量,市场对苏州房产的真实态度是什么?

说到房产,最根本的还是如何看待“泡沫问题”。与其说“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”,不如说这个问题就是“屁股决定立场”。

换一个角度,苏州房价可以说泡沫很少。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再简单不过:苏州房价的全国排名,从来没有超越苏州的经济排名!

若干年前,杭州、温州房价曾经疯狂得简直傲视全国,然后咣当都掉了下来。杭州因为汇聚浙江全省资源,又诞生了阿里巴巴、举办了G20会议,房价已在触底后稳步回升。温州呢?现在还比苏州高,接下来会怎么样?

如果对北京的房价不理解,不妨去一趟北京。当站在北京街头,放眼望去到处是“中国XX”、“国家XX”时,还有什么不明白、不理解的呢?

一座城市的房价有没有泡沫,或许应该这样论定:房价排名如果远远超过城市的经济与地位排名,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泡沫!反之,如果两者基本匹配,那有点泡沫也基本合理。

房价,除了特别价格,更重要的是相对价格。

当上海房产均价达到5万元/平米,难道苏州房价必须稳定在1万元/平米,才算是科学发展?才算是惠及民生?这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!

苏州房价,保持在上海房价的1/3左右,保持在南京、杭州房价的4/5左右,这就是基本合理的。市场的基本逻辑,注定如此。

如果上海房价今后大幅调整,那作为邻居的苏州自然也会跟随调整,这没什么大不了。

认不认同无所谓,各自坦然接受结果就好。

苏州市民没钱了?

多年来,网上一直流传:苏州是打工经济,老板很少,苏州人没钱。

真是奇了怪了,哪座人口数百万的城市,老板比打工的多?找出来,让苏州人开开眼啊!

硬邦邦的数据,比感觉更真实。2016年,苏州居民存款总量7914亿元,排名全国第8位;人均存款7.4万,排名全国第10位。

看来苏州人还是有点“小钱钱”滴。但是别骄傲,小富即安没前途。

那怎么找出“苏州市民没钱了”的证据呢?使用蓝翔的数据挖掘技术啊!只要功夫深,就能找到“有用的数据”,这是基本的“学术素养”。

请看过程。苏州市统计局2017年逐月发布的数据表明:

与年初相比在增长,但是网上一篇奇文抓住了“痛点”:今年2到9月,苏州居民存款下降了48.73亿元,这种萎缩真是令人触目惊心。

短短半年多的小幅数据波动,就能得出如此深刻、犀利的结论。——这种见微知著的功夫,厉害了——似乎有点像马云看见“华山派”。

除了存款,还有贷款也很重要哦。

存款萎缩,贷款上升。OK,证据链充分了!苏州人的日子不好过!

或许是思维方式不同吧。苏州房价大涨后,经过一段适应期,部分苏州市民感到投资房产还是很合适——于是,继续贷款购房,改善居住条件,优化资产配置,这有什么不可以?

购房之余,苏州市民的消费力仍然显得很旺盛。刚过去的“天猫双11”,苏州位居全国第9。

没钱了的苏州人,难道是贷款购物的?剁手党,太可怕。

苏州企业没钱了?  

企业是经济的基础。那苏州企业有没有钱呢?老规矩,上数据。

今年2到9月,苏州非金融企业存款下降86.4亿元;苏州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长455.48亿元。这种幅度的下降、增长,有什么大不了?发展过程中不可以有“调整”?

网上一篇奇文根据几个数据,对苏州做出“终审判决”:一个已经丧失了资金聚集能力的城市,还能维持房价泡沫多久呢?

    

可是苏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数据是:

与资金汇聚能力强悍的城市相比,这种增长速度是慢了点。但好歹还是增长的,苏州怎么就已经丧失了“资金聚集能力”?

那种逻辑,仿佛一个医生来到大街上,然后拉着一个活人说:你已经丧失活下去的能力。真是呵呵了。

除了存贷款,一个地区的上市企业情况很值得关注。最近凯伦股份在深交所上市后,苏州在境内A股上市的公司数量已有102家,位列全省排名前列,全国仅次于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杭州。苏州怎么就已经丧失了“资金聚集能力”?

在新三板上市的苏州企业,更是位居全国第三,由此可见苏州中小企业群的优势。苏州怎么就已经丧失了“资金聚集能力”?

在中国的城市格局下,苏州作为“普通地级市”,似乎应该不显山不露水,安静安静地在舞台下当观众,睁大眼睛看着直辖市、省会城市、计划单列市在舞台上表演。

但苏州偏不!就像中国渴望在世界上走出“复兴之路”一样,苏州渴望在中国走出“复兴之路”。改革开放近40年,苏州一直在努力,于是苏州也登上了舞台,虽然大多数时候仍是配角,但好歹从观众成为演员!并且,不时闪现的精彩一瞬,也频频出现在聚光灯下。

舞台上与舞台下的较大区别,就是舞台下不管做得怎么样,都没人会来指责,舞台上则注定要接受各种评点。——复兴之路本就坎坷,苏州需要继续努力。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