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分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跌回六年前

苏州楼市发布 2018-06-29 09:18:42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近日,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数据:截至5月底,受监测的百城住宅库存总量为42708万平方米,环比减少1.6%,同比减少8.2%。

近日,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数据:截至5月底,受监测的百城住宅库存总量为42708万平方米,环比减少1.6%,同比减少8.2%。

  综合历史数据,当前百城库存规模已经跌回到2012年3月份的水平。

  在全国范围内,除了环京的燕郊、大厂等地之外,基本都不再存在高库存问题,部分一二线城市甚至出现房源缺乏的情况。

  楼市去库存与房价暴涨

  众所周知,这一轮楼市周期的起点,正是2015年开始的房地产去库存和棚改货币化。

  2014年,中国经济下行,楼市由盛转衰。房地产库存高企,杭州等地一度出现围攻售楼处的退房潮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“房地产去库存”被提上日程。

  为去库存保驾护航的,是一年连续5次的降准降息,加上取消限购限贷、发放财政补贴等刺激手段。

  在货币、信贷与政策加码之下,一二线城市楼市快速复苏,短短两年内,创造出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较大的一次暴涨。

  与此同时,三四线城市开启棚改去库存的步伐。在抵押补充贷款等政策工具的支持之下,货币化补贴逐渐成为主流。大拆大建大补贴,在三四线城市创造出少有的楼市大繁荣。

  涨价去库存的悖论

  有专家指出,其实到2017年时,一二线城市就不再存在高库存问题,所以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随之加码。

  与此同时,部分城市以抢人大战的名义,通过直接落户的方式,开始向大学生、高级人才等发放“房票”,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。

  一手房与二手房之间价差的存在,让楼市套利成为可能,这又进一步刺激了抢房的浪潮。

  在三四线城市,虽然房价一个个破万,涨幅紧跟一二线城市翻番,但是去库存仍旧在持续。棚改货币化刺激,非但没有减弱,反而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。

  通过梳理这一轮去库存,不难发现一个问题,楼市去库存,最终却导致了房价暴涨?听起来是个悖论,但实则所言非虚。

  如果普通商品产能过剩,那么降价促销是少有的解决方案。就此而言,降价去库存,才符合基本的经济学原理。然而,楼市不同。住房不是普通商品,而是兼具消费品、投资品和抵押品三重属性。正是这三种属性的相互作用,决定了楼市去库存只能以涨价为结局。

  买涨不买跌是必然的市场铁律

  从消费品的层面看,住房满足的是居住需求。显然,租房与购房皆能满足居住需求。从投资品的角度看,买涨不买跌是必然的市场铁律,因为决定其购买欲望的是预期收益。房价一旦下跌,房子这一资产的价值就随之下跌,整个市场的投资欲望同样随之衰退。

  而从抵押品的角度来看,房价上涨,房子作为抵押品的价值随之升高,银行放贷的意愿就随之增强。房价上涨,于是就促成房地产与信贷的双重繁荣,从而带动金融周期的泡沫化。

  所以,房价一旦上涨,就会产生顺周期的正反馈效应,反之亦然。涨得越

  猛,买家的情绪就越旺盛。市场下行,房价降幅越明显,不仅越是无人问津,而且还会引发恐慌式的抛盘效应。

  房产的投资属性,远远大过消费属性,这就决定了在正常市场里,房价所拥有的涨跌互现的自动平衡器功能,在房地产领域并不适用。

  如果考虑到过去二十年里房价涨多跌少的现实,不难得出一个结论:楼市去库存只能、而且、必然等同于涨价去库存。换句话说,楼市去库存,就必然以房价暴涨为结果。

  “房住不炒”的重要性 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

  客观而言,2014年时,面对经济下行、楼市库存高企、金融风险陡增的局面,楼市去库存的出现有其必要性。

  但是,楼市去库存的初衷,是以去掉不合理的高库存,防止楼市下行对于经济、房地产企业和地方债务的影响,而不是制造新一轮房地产大繁荣,更不是借此维护土地财政和向居民部门转移高杠杆。

  事实上,经过这一轮涨价去库存,市场隐患正在逐步显现,一方面,居民的消费能力被高度透支。另一方面,高房价埋下了金融隐患。经过这一轮暴涨,无论是房价收入比,还是居民部门杠杆率,都攀升到少有的水平,这为整个金融体系埋下隐患。此外,经济下行期的房价暴涨,再次强化“房价只涨不跌”的社会预期,从而进一步刺激全面炒房的社会情绪。更危险的是,它鼓励了不劳而获的思维,人人都渴望一夜暴富。

  所以,在这样的时间节点,“房住不炒”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。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